最是一年春好处,不负春光不负景。2023年以来,福州滨海快线项目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决心,紧盯工筹安排、狠抓施工技术,以盾构施工为中心,进入冲刺阶段,大踏步进入盾构“收官年”。近日,福州滨海快线第3标段两个单线盾构区间顺利贯通,吹响了决战决胜的号角。
1.滨海快线滨中区间左线超长距离盾构隧道顺利贯通
3月15日,历时537天,伴随着“平安318号”盾构机驶出洞口进入钢套筒,标志着福州地铁滨海快线滨中区间左线超长距离盾构隧道顺利贯通。
滨中区间盾构掘进起于滨海新城站,终于滨机区间中间风井,单线长4.07千米,最小覆土厚度仅6.91米,最大埋深约39米,区间隧道最长下坡约2.9千米。该区间主要位于富水粉细砂层,下穿多个河流水域、临海快速路、项目驻地、海蚌公园等重大风险和重要建构筑物,具有覆土厚度变化大,水土压力高,渗漏风险大,沉降控制要求高,盾构机性能及后期设备维修保养要求高,停机查换刀和查换尾刷风险高等长距离盾构掘进施工的显著特点和难点,大大增加了作业难度,给管理团队带来极大考验。
面对施工挑战,自2021年9月25日盾构始发以来,总经理部联合工区穿透“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链条,管理团队采用工装式盾尾配重控制盾构姿态、防止盾构机上浮和区间隧道采用管片拼装自动选点系统、盾尾间隙自动测量等盾构隧道智能建造技术,深刻践行事前严格论证,事中深度分析,事后及时排查等措施,确保盾构区间顺利贯通。
滨中区间左线盾构隧道顺利贯通,是福州滨海快线“六比六创·三型一流杯”夺标劳动竞赛及落实福建省市和业主“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的首张成绩单,是攻坚克难120天,保障盾构贯通22公里专项劳动完成的第一个重要节点目标,夺取了首季“开门红”,为下一步复杂联络通道顺利施工提供了条件,确保全年“满堂彩”打下了坚实基础。
2.滨海快线全线最长区间滨机中间风井~机场站区间右线隧道顺利贯通
3月20日,随着盾构刀盘顺利驶入接收钢套筒,滨海快线全线最长区间滨机中间风井~机场站区间右线隧道顺利贯通,这也是中国交建承建福州滨海快线第3标段本月接收的第二台盾构。
本次洞通的滨机中间风井~机场站区间右线,采用中交天和φ8590mm泥水平衡盾构机施工,由中间风井始发,机场站接收,右线隧道单线长4260米,合计2366环。区间穿越的主要地层为(含泥)粉细砂、粉质黏土和淤泥质土等地层,覆土厚度15~24米。盾构穿越机场高速公路(I级风险)、加油站、南进场路高架、机场二期翔汇路4号下穿通道、机场枢纽高架、DN250中压燃气管、近距离穿越DN2000雨水管、DN800等多处重大风险源。中国交建广大建设者在施工中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穿越既有建筑物多、施工工艺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等难题。
自2021年9月25日右线盾构始发以来,滨海快线项目顺利实施全国首例“一井四机”分体始发,总经理部联合工区紧抓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管理理念,不断优化施工管理。一是狠抓安全,精准把控。由于采用钢套筒接收,多次组织业主及其他单位对盾构出洞及施工方案进行反复研讨和分析,对关键施工节点验收等加强安全防范,严格控制盾构推进速度,确保推进过程安全风险控制。二是科学组织,严格管理。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盾构掘进参数和出土量,采用新型泥浆处理设备,使得泥浆处理工效提高了2-3倍,有效解决泥水盾构在全断面粉质黏土和淤泥质土层中泥浆处理的行业难题,实行24小时地面监测及参数控制,保证盾构掘进效率和质量。三是落实标准,实现目标。穿越全线距离最长的I级风险源,盾构单线穿越机场高速距离长达711米,地表沉降沉降要求控制在15毫米以内,顺利穿越机场高速公路,实现地表“零”预警。
右线隧道顺利贯通,是滨海快线3标成功接收的第5台盾构机,标志着项目总体进展取得阶段性胜利,滨海快线项目将以此为契机,再接再厉、只争朝夕,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后续施工生产中,为决战决胜“六比六创·三型一流杯”劳动竞赛和按时完成全线通车节点目标不断贡献力量。